facebook

萬隆木魚自1972年起開始從事木魚事業

萬隆木魚產業由來

唯有貫穿宗教、文化、藝術和生活 才能壯大在地產業的根和魂; 整合和連動的全面性思維,才能 解救這座飄飄蕩蕩的城,也才能 創造這座城豐厚的產值和人文價值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我在通霄海角山巔-日日民間 奮力向前系列四之6 《功德無量覺共鳴》 木魚,古時候又稱它為「木魚鼓」、「魚鼓」或者是「魚板」。據說,原本是隋文帝楊堅時代所創製的,有「頒木魚符於京官五品以上」的說法;而另一說則認為,木魚是由佛教轉引而來的,在漢代隨佛教傳入中國,在漢傳佛教中作為贊誦的法器。因此,木魚伴清罄,多少都隨著古剎老廟僧院禪寺的形象而生,作為讚頌禮佛的色彩相當濃厚。 通霄是臺灣生產木魚的重鎮,早年發展拜日本寺廟需求和時值日本木魚產業斷層之賜,而得以轉進臺灣在通霄木雕小鎮上陸續發展,但皆屬民間自力更生,公部門幾無發心。位於烏眉國中前的萬隆木魚佛具公司創辦人李德祿說,1950至1970年間是通霄木魚乘勢崛起的年代,「舉凡泉益、鳴泰、龍豐、正機(後改名禾豐手工)、傳隆、萬隆、范義平、…等等都是各據一方的木魚工廠」,儼然是溥受佛緣眷顧之地,1990年代達至巔峰。 然而,對李德祿來說,自1972年起開始從事木魚事業,並非一路順遂,原本是務農和駛牛車的他,歷經四人合夥,十年經營不濟後拆夥,且受中美斷交大環境的衝擊而挫敗,後又再起,經大哥李傳祿(傳隆木魚創辦人)之子李隆彰相偕而走上坦途,如今,李德祿和58年次的長子李隆斌穩建地經營著萬隆木魚。 木魚大致可分為兩種,一種是長木魚,雕刻成魚形或龍頭魚身形,懸於齋堂或庫房廊下,以作集合僧眾之用,因與民間樂器「梆子」的形制和發音都極相似,所以又稱為「魚梆」,也因常在齋飯時敲擊,亦稱「飯梆」。在佛寺院中,長木魚頭多向山門外懸之,後演變出一種圓木魚,形似一邊塌陷的饅頭,高之一端挖空成蛙嘴,矮之一端淺雕成二魚或二龍戲珠狀,尾部盤繞於木魚腰身之上;圓木魚則是僧眾讚詠誦經時,作敲擊節拍之用,以調和音調和節奏,同時也可遏止昏怠,振奮精神,警示為用。所以,木魚在敲擊時,以輕重緩急、平穩恆定為要,且富有節奏感,根據需要,由緩入急,逐漸加速。而目前所見大多偏向圓木魚,在圓形的木魚中,不僅有首尾相接的單魚形和雙魚形,後來更出現了一身二頭的龍形木魚,據說這是取自「魚化成龍」以表「轉凡成聖」的意義。 寺院中的圓木魚大小不等,有各種規格,一般大型圓木魚置於案上或架上而作敲擊,小型則以手執持敲之。小圓木魚,不敲時,雙手持奉,魚椎在外以兩食指和兩拇指夾住,餘六指捧托魚身;敲擊時,左手拇指、食指和中指執魚,右手拇指、食指和中指執椎,魚椎頭和魚身頭向上相對,兩手如合掌,遂稱「合掌魚子」。 李隆斌說,「四十多年來,廠內所做木魚的型制和紋飾並沒有太大的改變,主要就是魚紋C雕、龍雕和如意吉祥紋的A雕,木料多以桂蘭木、櫸木、紅木、烏心石、樟木為主」,以選用乾燥,無大疤節和無劈裂的木材為好,外觀應對稱,塗漆均勻,發音要寬厚,桂蘭木音沈低,櫸木共鳴度高,樟木音也偏沉,而木魚好壞貴在音質 ,木料選擇和開口調音都決定了一粒木魚的命運。 「一粒木魚必須經過原木、裁斷、去水心 、取角材、打胚(成型)、挖孔、磨光、雕飾修形、調音質、磨光、完工等16道程序」,也就是先把木料以機械一次數個打模出木魚的粗略形狀(毛坯),然後把內部挖空,再把外形刻以頭尾和麟甲,外表塗上明漆或紅漆,再行以金黑兩色,點睛畫麟,但也可表以原木素色,不上彩漆,體積小者,口徑兩三寸,大者口徑一尺、兩尺、三尺皆有之,可說「大小皆逸趣、粒粒皆辛苦」;目前以銷往大陸和越南、印尼、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為主,相對於臺灣市場呈現飽和,對外可是供不應求。 自古以來,木魚因取魚類目不闔睛,晝夜精進,而有激勵僧眾不斷用功的意義,同時也有警策僧眾的用途,更有打更報曉的時代意義;木魚最初僅在中國佛教中用於梵唄(佛教歌曲)的伴奏,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;明清時,木魚用於宮廷音樂、昆曲伴奏和民間器樂合奏,後來又逐漸在曲藝和歌舞伴奏中應用及在說唱音樂中作為節奏樂器,更是民族樂隊中必備的打擊樂器,通常成套使用,發音清脆響亮,節奏感強,而臺灣木魚文化,多少也受到木魚東傳與日本文化的影響。 李隆斌說,「做木魚是善業,供廟頌經,功德無量,可以讓心靜下來,得和諧,感慈悲,同等助人修行,而且經常可以和得道高僧接觸,蒙其教誨,同染磁場,比較可以看破人生,不執著,無罣礙」。 沉沉木魚高低鳴,佛寺因緣牽繫起通霄木魚的產業,而通霄人何其有幸同蒙善業,在木魚的底蘊裡,通霄人是否也能在叩叩叩的「木魚精神」下共習時時檢點精進之心。

專線:037-753873